茶叶科学
主办单位:中国科协
国际刊号:1000-369X
国内刊号:33-1115/S
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》来源期刊
       首 页   |   期刊介绍   |   新闻公告   |   征稿要求   |   期刊订阅   |   留言板   |   联系我们   
  本站业务
  在线期刊
      最新录用
      期刊简明目录
      本刊论文精选
      过刊浏览
      论文下载排行
      论文点击排行
      
 

访问统计

访问总数:16282 人次
 
    本刊论文
浅谈教改下“茶馆式”教学的感悟

  摘要:随着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地不断推进与深化,历史教学改革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。尤其是近年来,连云港市教育局根据《新课程标准》提出并实施的“三案六环节”教学模式,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,特别是在历史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。

  论文关键词:教改,茶馆式教学,感悟

    经过一年的实践与摸索,本人在历史课堂教学方面获得了一些较浅显的感悟。现总结如下:

    一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,转变学习方式

   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'导'字上,即导学、导问、导思、导法、导行,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、组织者,做一个导演。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,这是老师的讲授哪怕是精讲所代替不了的,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、提高效率。同时,与学生建立坦诚、平等的兄长、朋友式的师生关系,无话不谈,激烈争辩的课堂氛围,敢于说“不”、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的思维习惯等等。这样,不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,同样地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、尊敬和亲近,也迎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,发挥了学生的潜在主体作用。

   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,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,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、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。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原有学习状态,强调师生间、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,这种信息包括知识、情感、态度、需要、兴趣、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、行为规范等,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,实现师生互动,相互沟通,相互影响,相互补充。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、探究、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,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过程。强调发现学习、探究学习、研究学习。

    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,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。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,我们应分别遵循“好生吃得好——中生吃得饱——差生吃得了”和“差生做得了——中生做得好——好生做得巧”的分层次教学原则。应坚决摒弃“大锅饭”式的平均主义,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,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、教学方法、课堂结构、教学情景,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,个个有动力,激发他们的成就感、自信心。

    二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,打造自主、合作、探究课堂模式

    传统教学的一个弊病:以教师为中心,只强调教师的“教”,而忽视学生的“学”,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“教”而展开,很少涉及学生如何“学”的问题。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规范办学的背景下,以“学”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,遵循“先学后教,以学定教,以学促教,能学不教”的基本原则,笔者所在的连云港市正推行“六模块”建构式课堂,所谓“六模块”建构式课堂指的是: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,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,灵活的运用自学质疑、交流探究、互动探究、精讲点拨、矫正反馈、迁移运用六模块,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,实现对话交流、动态生成、合作共享,实现学生知识、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堂。“六模块”建构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,从“教师引导”、“学生配合”的师生合作方式,到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。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,学案的编写突出灵活、实用、科学、有效,在让学生明确一课的学习目标后,一般分成四个板块,即“走进课本”(一般用填空的形式,让学生自主研读课本,小组内交流批改)、“交流探究”(一般用材料解析的形式,小组内讨论、探究、展示)、“知识梳理”(一般用知识网络的形式,让学生归纳、概括出本课的知识要点、学生讲评、教师适时点拨)、“巩固升华”(一般选用近几年的中考真题或仿真题检测学生掌握程度,学生讲解、教师精讲点拨)。学案的制作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,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。

    三、创设情境教学,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

   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“体验性”,强调“经历”,强调“感悟”。从教学的角度讲,就是要鼓励学生对课书的自我解读、自我理解,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,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,一个激发生命力的过程,从而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。

    经过实践与研究,我发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,应贯穿并渗透于整个学习教学活动的过程中,中心应放在语文学习的“体悟”上,它是和风细雨,潜移默化的。所以教师应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与审美体验,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得到熏陶和感染,在鉴赏体悟中培育学生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。

    当然,要让学生获得体验和感悟,仅仅有教师细致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是远远不够的。关键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。“知之者不如好知者,好知者不如乐知者。”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”。

    在教学过程中,为了更好地激活学生内心深处的“参与性”,我力争给学生创造最佳的情境,让学生亲自去感悟、体悟。如在讲八年级历史上册(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)第10课 《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》时,我创设如下情境:茅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《子夜》中,曾有这样一段描写:“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,怀中紧抱着《太子感应篇》,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,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……南京路上,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。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,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、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。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,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褪,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。这情形,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。终于,吴老太爷大叫一声,昏死过去……”,根据这一情境设问:①在材料中,有哪些东西吴老太爷是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?②吴老太爷醒过来之后,还有哪些东西会让他再次昏死过去的?③材料中吴老太爷的反应,说明了什么问题?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思考,这样使学生很快就在自然状态中进入学习状态,迫切想知道答案。

特别说明: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,非《茶叶科学》杂志官网,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。
版权所有 © 2009-2024《茶叶科学》编辑部  (权威发表网)   苏ICP备20026650号-8